首页 / 业务领域 / 行业资讯
供应链金融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
阅读次数:739  更新时间:2021-03-25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具体而言,要“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其中,“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为首次提及,这意味着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微融资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和扶持。针对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和风险管理,《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华先生。
  《金融时报》记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供应链经济和供应链金融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供应链金融扮演怎样的角色?
  宋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界定,也是对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新要求。这两个循环的核心是创新一种崭新的价值流,即能够将价值创新——价值传递——价值实现三个阶段形成不断螺旋上升的体系,而在实现这一状态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协同、整合国内国际各方不同的参与者、经营环节以及资源,有效衔接供给侧和需求侧,实现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稳定和可持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产业达到三方面的目标:一是高质量,即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竞争力不断提升;二是高效率,即能够以最低的代价和成本实现高质量运行;三是高敏捷和高韧性,即能够迅速应对各种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保证国内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持续、稳定,有效防范产业链面临的潜在的风险,防止产业中断。
  实现上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三角”目标,需要供应链作为手段和支撑。供应链原本是微观企业间层面的管理体系,它指的是规划和管理供应采购、转换(即加工生产)和所有物流活动,尤其是渠道成员的协调和合作,包括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提供商、客户。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内外供应和需求的全面整合。显然,虽然供应链开始着重于微观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但是它却强调组织间的协同合作以及全流程的整合管理。因此,随着供应链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供应链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微观企业,而是整个产业。如今对供应链的理解更多的是站在产业层面,也就是供应链经济。严格意义上讲,这一经济状态是以客户需求或产业价值为导向,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标,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赋能作用下,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交付等的全过程企业间协同组织形态。将产业中各个主体、各个环节、各项资源融为一体具有集成创新、创造价值、共享共赢、跨界融合,同时又有高度专业分工特点的新型组织方式。可以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供应链是实现这一方向和目标的手段。
  就供应链来看,无论是微观意义的还是产业层面的,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四流的结合,即交易流(组织之间、产业环节之间形成的交易过程或价值创造过程)、物流(组织之间、产业环节之间形成的价值传递过程)、信息流(组织之间、产业环节之间形成的价值发现过程)以及资金流(组织之间、产业环节之间形成的价值实现过程)。这四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资金流是供应链中重要的维度和要素,它决定了供应链运行的健康与否,进而最终对产业价值的实现产生作用。而供应链金融是保证良好资金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将产业中的各个参与主体,包括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用供应链盘活资金、同时用资金拉动供应链发展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是开展金融活动的基础,没有坚实的产业供应链就没有供应链金融。同样供应链金融又能助力于供应链的建构和发展,良好健康的资金流动能够有助于供应链的稳定持续发展。而供应链与金融的结合最终能够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供应链金融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您认为目前存在哪些阻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因素?
  宋华:供应链金融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形态,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是,不可否认供应链金融已经进入发展的瓶颈期。主要表现是供应链金融各方都非常努力,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但是各说各的话,无法形成协同,使得供应链金融停留在理念或口号上,始终无法落地。
  从产业端看,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与金融活动相关,很多产业企业将眼光聚焦到了金融上,认为这一领域是实现超额利润的良好途径,忽略了供应链金融的目的不是金融活动本身,而是通过帮助上下游企业加速资金流,稳定供需关系,形成产业供应链的协同运行。二是有些企业难以展现业务的质量和供应链运行的稳定,使得供应链金融的前提丧失。供应链金融一定是以良好的供应链质量和运营稳定性为条件,没有这些要素的具备,金融必然转化成巨大的风险。客观上讲,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或者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在这种状况下供应链金融将会面临挑战,也无法缓解资金压力。三是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强大的协同合作网络,使得资源的对接和整合产生障碍,也迟滞了供应链金融的开展。这主要是企业与企业相互之间不能高效分享信息、协同运行,没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
  从金融端看,一是金融机构过于关注资金借贷,而忽略了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融资服务,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杠杆,帮助产业优化资金流;二是大多数金融机构缺乏对产业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商业银行总是以传统的风控眼光看待供应链金融,而且总想以传统标准化产品(如反向保理、仓单存货质押等)来从事供应链金融;三是出于惯性,金融机构推动供应链金融过于关注所谓的产业核心企业,仍然停留在主体信用把握上。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谈谈供应链金融将有哪些发展趋势和创新方向?
  宋华:第一,制度环境的完善和创新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保障。制度完善的关键是公平交易环境以及完善法规建立,特别是对部分强势企业利用供应链地位野蛮推动金融借贷进行规制。最近几年,国家各部委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限制企业延长支付期限,尤其是201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支付条例》。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交易事实的确立、交付、产品使用等一系列的要素,单纯要求大型企业的支付规定,只会造成企业更进一步地压榨供应商,采用不签约、不确权、不承认货权事实转让的状况。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尚需从全周期、整体供应链的角度来完善制度。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石。这里的基础设施不是指硬性的技术或系统建设,而是供应链金融运行底层要素的建设,包括:一是供应链金融中信息和技术的标准建设。比如,利用物联网获取、传递相应的数据,利用区块链实现分布式、不可篡改的记录等。二是供应链金融基础要素的规范建设。比如,交易过程中,除了应收应付外,还涉及大量的函证;物流过程中,涉及了仓库、仓单、运单、提单等。三是公共信息整合平台的建设。比如,围绕供应链运营的海关、商检、工商、税务等数据如何有效整合?如何有效支撑供应链金融服务?四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和产品的基本规范,特别是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至少具备的能力和一些操作规范需要有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三,推动产业供应链质量提升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前提。建设产业供应链、提升运行质量不能仅仅依托城市或核心企业,而是需要以产业或行业这一中观层级为切口,结合宏观和微观寻求发展之路。单一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只是一个局部范围的运营协调,很难实现整个经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调整和有效对接。因此,推动供应链现代化发展就需要从产业或行业入手,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关键因素。从目前状况看,要实现从产业或行业层面建设供应链,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打造围绕行业服务的产业生态,通过形成行业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集聚与互动,同时生态建构者提供围绕非核心业务的全方位供应链服务,从而营造产业供应链运营场景,进而推动供应链金融;二是赋能地方产业平台或者产业集群,通过帮助地方产业平台或者产业集群形成高效的运营体系,特别是协助竞争力不足的产业集群转型,推动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协同合作与产业链的建构,来助力甚至重塑供应链来营造产业场景,推动供应链金融落地。
  第四,服务场景与金融科技双轮驱动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动力。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数字信任的建立。数字信任指的是借助于非人为的因素,客观、全面地反映供应链中各组织的质量和业务状况,从而确立起组织间的信任关系。数字信任的关键在于能够实现供应链运营以及金融活动中的信息数据实时、透明、相互核验和可追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金融科技的加持。然而,技术的作用既不能放大,也不能低估。理性合理地看待和应用信息通信技术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能够将服务场景与金融科技紧密结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有服务的内容、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来提出诉求,只要这样技术才能有的放矢。
  第五,构建运营以及金融服务中的数字安全治理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供应链全面数字化以及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主要反映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垄断;二是数字安全。数字垄断对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导致了很多企业尽管认为平台和网络能够提供供应链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但是仍然拒绝加入网络的状态。数字安全则涉及信息泄露、数字鸿沟、信息污染、数字篡改等问题。特别是供应链往往涉及大量利益相关者和复杂的交易活动,一旦供应链中的信息数据发生泄露和篡改,不仅对其中的参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构成威胁,也直接挑战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上述数字垄断和数字安全问题都需要国家和行业层面制定和完善数字治理,即从组织方式、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和工具等方面对产业链供应链数据获取、数据架构、数据运用以及数据全生命周期等各个维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建设、管理和持续改进。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完善数字治理的多元主体和合作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数字的流通和交换,让监管方也成为数字区块链网络中一个节点;另一方面,强化数字治理的系统设计和规划,这既体现在网络、系统、平台等体系的管理上,也表现为治理标准规范、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建设上。
  第六,发展金融供应链将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金融机构对接的困难,这也是很多产业主体抱怨的主要方面,即产业主体有着强烈的开展供应链金融意愿,但是无法找到能与之积极合作的资金方。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传统金融机构不能适应产业供应链发展需求,风控管理体系不能与时俱进等主观问题,也有单一金融机构无法应对复杂供应链场景,提供充足资金和系统管控风险等客观问题。因此,应对这些问题,金融供应链的建设是未来需要拓展的重要方面。
  《金融时报》记者:对于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您有哪些建议?
  宋华:供应链金融风险有两个层面的风险:一是环境性风险或者整体性风险,这类风险不是因为供应链金融操作不当或运营失效产生的,而是来自外部环境的突变或周期性波动,或者是由于行业的整体状况出现问题而导致的。二是运营性风险,这类风险是因为组织问题、管理问题导致的,属于相对微观层面的风险。之所以要区分不同层面的风险,是在于真正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就需要从这两个层面入手,单一层面的管理不能有效形成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与框架。
  针对于宏观和整体层面的风险,风险管理的主体应该是监管方,其管理控制风险的维度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制度的规范与完善,良好的金融秩序和公平的交易环境是从根本上防范风险的基石;二是智慧监管体系的建立,也就是如何建立既能有效把握供应链金融运营状况,但是又不能过于干涉市场的管理体系;三是确立信息安全与治理的体系。
  针对中微观层面的风险,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有效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建立三类信用:一是供应链交易结构信用,即围绕供应链运营和交易所形成的信用体系。做供应链金融不能只看某一要素,而是要把握整个供应链运营的交易关系、交易的形式、交易的结构、交易过程中的各类函证等,只有全面地把握这些因素,才能规避风险。二是供应链数字主体信用,即对特定参与方的资信通过多维数字化刻画来进行确认。需要指出的是,考察主体信用不能仅仅关注借款人,还需要结合结构信用考察直接关联人或交易对手的状况。三是供应链中物的信用,即供应链运营中资产以及资产转化的管理。供应链金融要控制风险一定要牢牢管好供应链资产,这不仅包括某一时点资产的价值、质量等,而且还需要动态地把握资产的转化、价值的变动等。
上一篇: 加强供应链管理 耐克采用RFID区块链技术跟踪全球库存水平
下一篇: 线下线上全面启动新业态新模式 2020威海华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跨境电商、海外仓
Copyright © 2021 威海华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2020048505号-2